您所在的位置: >> 西岸时评>>评论热词>>“习马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月7日下午,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提出建议和目标。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也是历史性会面。(《人民日报》11月8日)

11月7日下午3:00分,两岸领导人分别从前台两端走到中心,亲切握紧了大手,并面向海内外记者露出微笑。细心的人们发现,习近平首先伸出右手握住了马英九的右手,闪关灯持续闪烁80秒,成为世界现场新闻采访史上抓拍之最;两岸领导人在人们的尖叫欢呼声中,双双举手示意,时间长达30秒,成为全球所有会面庄重场合最长的礼仪动作;握手、示意之后,马英九作出“请”的手势,习近平与其并肩健步走进会场,开始了66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第一次会谈,成为穿越历史、打破僵局,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会面。

互相以“先生”为称呼的“习马会”震撼登场,可谓是两岸旧历史一页的彻底结束,一个凝聚骨肉、走向未来,充满希望新时代一天的精彩开始。两岸同胞和世人此刻都聆听到了习近平写满真诚、写满亲情、写满期待的“习马会”开场白。700余字的首先致辞,让人们潸然泪下,泪湿衣襟。“今天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两岸领导人见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历史将会记住今天。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然而,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冲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道路。过去7年,台海局势安定祥和,两岸关系发展成果丰硕。两岸双方和广大同胞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正因为有了这7年的积累,两岸双方才能迈出今天这历史性的一步。”

迈出今天这历史性的一步,尽管迟到了半个多世纪,但来得灿烂,来得珍贵。这深刻地揭示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过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两岸双方应该从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得到启迪,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选择。”“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面对新形势,站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起点上,两岸双方应该胸怀民族整体利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携手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格局,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这些深情的致辞,犹如再给两岸同胞上历史大课,讲中华民族一家亲真谛。

据了解,在闭门会谈时,马英九接着致辞,并提出了建议。双方肯定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的来之不易的重要成果,就两岸不同的发展道路制度、设立办事机构、专设两岸热线、加强两岸商贸合作、开展涉外活动、形成会面常态化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和磋商。用马英九自己的话说,“习马会”气氛融洽,习近平务实直率,很有责任感。他表示,非常愿意同习近平握手,两人握得都很有力。而习近平当场拍板解决问题的智慧、能力和魄力,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加强沟通对话,扩大两岸交流,深化彼此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造福两岸民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该携手合作,致力于振兴中华,致力于民族复兴。此为“习马会”载入史册的杰出成果,两岸同胞无不欢欣鼓舞,会呵护之,享受之。

“习马会”见证了两岸一家亲,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两岸必须趋同化异在一个中国领土主权下实行和平发展,共谋福祉,共图振兴,共享太平。这就是“习马会”对“九二共识”这个关乎两岸命运前途,关乎一个中国未来发展,关乎两岸同胞世代血浓于水关系不断延续繁衍政治基础的精准诠释,它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它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也不是“一中一台”。虽然两岸迄今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裂。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同胞同属一个民族,这一历史事实和法理基础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只要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两岸双方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并把好事办好。这为两岸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英明的会面,伟大的起航就在于此。(薛宝生)

光明网评论员:66年磨一“见”,80秒握手永流传。昨日“习马会”如期登场,铸成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的历史性一刻,也在世人瞩目的一握中,翻开两岸互动的崭新一页。彰同胞情义,弈经世名局,勾画了“习马会”上强手布局的瞬间;“习马会”,则勾勒出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也正因如此,它在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都引发了巨大反响。“划时代”“里程碑”……这些意义表陈,不仅寄寓着两岸舆论场对“习马会”的高期待与好评价,也是历史镜头对这场会面的定格反馈。

历史总会铭记那些特殊节点上的创举盛举。而时下的两岸关系就处在攸关民族未来的重要节点上:自2008年起两岸开启的“协议推动型”交流合作,让“咫尺天涯”变得处处通途,但时至今日,该模式已走到了瓶颈期,两岸关系也迎来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口,而“习马会”则如点睛之笔,以突破性创举起到了质变“触发”作用:它将两岸沟通对话机制,从现有的两岸两会协商、两岸主管事务部门常态性联系机制,提升到了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新高度,让两岸互信达到了最高点。这定锚了两岸关系的未来,为两岸关系继续前行带来了新动能,也注定会被历史的如椽大笔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会面时机上看,它呈现出了罕见的破局智慧。历史通往未来的管道即为“势”,“顺势”难为则“造势”。要知道,“三通”着地、ECFA实施等铺垫下,两岸交流在深度、广度上都不断加深,“合则两利”已成共识,但长期以来,两岸领导人实现对话,“场合”和“身份”的问题是绕不开的坎。但这次,双方善谋历史、共创良局,有意搁置分歧,无论是以“先生”之称扫除“身份”互认层面的障碍,还是将地点选在“九二共识”萌芽地,都彰显了“一个中国”原则基点上的务实性。

从会面表述上看,“九二共识”“和平福祉”“同胞亲情”,已然成为三个关键词。习近平在致辞中希望两岸同胞要“奋斗坚持九二共识”;闭门会谈中,习近平亦再度强调希望台湾各党派、各团体坚持“九二共识”;马英九提出的五条主张,同样以“巩固‘九二共识’,维持和平现状”为起始。这无异于对“九二共识”打下的政治基础的强力再确认,也为两岸关系进行了定调。

从会面意义看,它不仅加固了两岸关系既有的发展成果,更在开先河的两岸领导人面对面沟通中,确立极具参考价值的原则与范本,走了第一步就有第二步,这同时也为未来两岸领导人会面会晤成常态埋下了伏笔。这宣告了有能力有勇气有意愿解决自己历史遗留问题的决心,也奠定了两岸高层交往和沟通的新基础,让两岸社会整合的巨轮隆隆向前、不可阻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即便现实中还会有些杂音,也很难以开倒车损害已取得的两岸和平发展成果。

近来两岸“经热”成为常态,而今“习马会”让两岸交流从以经济为主轴切入到寻找更合理定位的阶段,这也拓宽了两岸携手共进的空间,对接了两岸民众享“和平红利”的愿望。就国家战略层面而言,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方面推进,维护南海主权等问题又亟需共同发声的宏阔背景墙下,两岸关系突破也会意义深远。

“兄弟一心,其利断金”。“习马会”迈出了两岸关系的攸关一步。这一步,对于两岸和平发展、共谋民族繁荣甚至重大问题解决,都至关重要;这一步,也必将在历史上留痕。

【同属一个中国、同是中华民族儿女的两岸同胞,对于构建“命运共同体”,共圆中国梦的意愿,可以说是与日俱增】

握手,恐怕是社会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一般来说,握个手也就几秒钟,虽然短暂,却能传递许多言语无法表达的丰富情感。如果握手时间持续超过1分钟,足以证明双方关系之亲密。

11月7日下午,绝大多数人的手机,被两位“50后”握手的照片、视频刷屏:国家主席习近平先伸出右手,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紧接着伸出右手,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暌违66年,两岸领导人实现历史性的会面、握手,共同翻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这一刻,我们等待了太久。由于种种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海峡两岸一直处于分离状态,让多少人只能望海兴叹,留下无尽的思念和遗憾。同属一个中国、同是中华民族儿女的两岸同胞,对于构建“命运共同体”,共圆中国梦的意愿,可以说是与日俱增。2014年的台湾民意调查中,有超过65%的民众认为“两岸领导人应该开始进行政治对话,讨论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选择的背后,正是两岸民众对“解开心结”,求得最大公约数的热切期盼。

兄弟之间,难免会有争吵和龃龉,但又有多少会真正成为内心挥之不去的芥蒂?“不管两岸同胞经历过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有一种关系,叫“一家人”;有一种感情,叫“打断骨头连着筋”。

从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到2005年,国共领导人举行60多年来首次会谈;再到2014年,实现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互访,两岸关系始终在不断推进。其间也遭遇过多次“寒流”,但“求同”的大方向没有变。事实证明,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共同为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71年,当余光中先生在台北旧居写下《乡愁》时,或许并没有想到,44年后的今天,两岸领导人竟然能够坐在一起,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共同展望两岸美好未来。这样的“确幸”来之不易,得益于两岸领导人的智慧与胸襟,更离不开两岸民心的牵连与共鸣。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今后两岸领导人交往极有可能以此次会面为范例,探索以常态化的形式保持下去,从而在两岸间搭建起更加宽阔、稳固的沟通桥梁。

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做对的事,任何时机都是好时机。虽然历史为两岸留下了错综复杂的世代课题,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和平发展都是两岸的主流民意。“习马会”一小步,两岸关系一大步,始终秉持诚意、互释善意,良性互动、相向而行,两岸关系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朋友圈在刷屏,网友在热议,国内外舆论在高度关注。“历史性突破”“载入史册”“带入了新局面”成为传播热词。这是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以来的舆论效应。其中,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点意见成为人们关切议论的核心议题。

第一,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第二,坚持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三,坚持为两岸同胞多谋福祉;第四,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四点意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深刻把握两岸关系的历史大势,深刻把握两岸人民的脉搏愿景,深刻把握两岸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求取两岸人民幸福和美好未来的“最大公约数”,是两岸人民的人心所向,是两岸关系的未来所循。

66年来,虽曾台海阴云,虽有海峡波涛,亦阻隔不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情缘。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同胞同属一个民族。这正是“九二共识”的根本价值所在,也是两岸民意的基本价值共识。有了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定盘星”,两岸关系的发展就有了坚定的基础。

两岸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和平发展是主题,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根本,这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两岸一家亲,家和万事兴”。两岸关系的更好未来,惟以和平为价值引领,走和平发展之路,谋互利双赢之道,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惟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不断增进同胞的亲情和福祉,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方能开拓更新更广更深的空间。“只要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亲情和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两岸双方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并把好事办好”,习主席的这“三个只要”,道出了是两岸同胞的内心期待。

中华民族5000多年灿烂文明烛照世界,却在近代以后在列强欺凌下进入沉沦悲惨之境,这是两岸同胞、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伤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先贤先辈先烈的坚定夙愿,是所有中华民族子孙的共同心愿。这是两岸的共同目标所在。只要两岸同心共济、携手同行,向着这个目标奋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不可阻挡。

“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习主席一语道出了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实质。本着这样的心愿,坚持“四点意见”,两岸关系便会继续翻开历史性新篇,开辟更新空间,赢得更美未来。(国平)

两岸同胞期盼的时刻终于来临:2015年11月7日下午3时,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双手紧握。

这一握,跨越了66年的风云坎坷,展示了两岸追求和平发展的信心与解决争议的智慧。

惊喜来得太突然。此前,还有人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存在疑虑,担心两岸关系可能产生变数。就在此时,两岸领导人迈向彼此的一小步,推动两岸关系前进了一大步,给两岸关系拓展了新的空间,描绘了新的前景,给所有对两岸关系持有善良愿望的人们以信心——“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

海峡两岸从家书难寄到领导人握手会面,从情感的视角看,是源于“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从法理的视角看,是因为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从未分裂;从现实的视角看,是因为30多年来,两岸走过了从激烈对抗到开放探亲和“三通”的协商合作之路。这一切都有赖于“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同胞同属一个民族”这一历史事实。

即便如此,两岸尚未统一。在超越一个甲子的岁月里,两岸走上不同发展道路,实行不同社会制度,分歧和争议仍然存在。23年前的1992年,两岸智慧地达成了“九二共识”,一个搁置争议、但确定了两岸关系根本性质——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又智慧地就经济民生展开了一系列协商,给两岸人民往来便利、合作互惠铺平了道路,成就了“习马会”这一必将定格历史的瞬间,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习马会”让“九二共识”这一定海神针的作用再次凸显。有这一政治基础在,“先生”二字就能四两拨千斤,抛却历史的恩怨和现实的纠结,实现海峡两岸新的突破。从两岸领导人会面中传出来的消息显示,无论是两岸货贸协议、设立两岸热线,还是台湾人民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等问题,大陆都积极回应。习近平表示,只要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岸双方可以通过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欢迎台湾同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欢迎台湾以适当方式加入亚投行。这些都令我们对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抱有新的期待。

智慧也体现在大格局、大心胸上。习近平在会面中再次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台湾无论哪个党派、团体,无论其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这为两岸关系的未来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当要和平不要冲突、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协商合作不要零和对抗成为两岸同胞的主流心声,负责任的党派和政治人物,不能无视海峡两岸来之不易的交流合作成果,更不能无视成就这些成果的“九二共识”。

“习马会”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期待和信心,但两岸间的分歧矛盾仍在,两岸关系的威胁仍在。“台独”势力仍在煽动两岸同胞的敌意和对立,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这仍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考验。

以“习马会”为起点,两岸将继续展示信心与智慧。我们坚信,两岸同胞必将越走越近,我们的手都将紧紧握在一起!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11月7日下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面。15时许,习近平、马英九相向而行,握手致意。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会面。大批记者在现场采访,记录历史一刻。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中新社新加坡11月7日电 题:“勇、智、信”,弈名局

中新社记者 董会峰 路梅

7日下午,“习马会”如期登场。这是66年来两岸领导人的第一次。彰显的是民族高度,“勇、智、信”,弈的是经世名局。

两岸很多事,改一个字,从中华民族的高度出发,就能找到交集点和破解之道。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一系列新主张,两岸一家亲、命运共同体、共圆“中国梦”等,强调的便是民族视角和担当。

勇,勇气也。两岸领导人见面,是个“久闻楼梯响”的老话题,囿于各种因素,迟迟不能实现。这一次,秋冬之际,台海情势异常复杂,如果没有敢为人先、谋大势的勇气,很难拍这个板。

所谓智,智慧也。是次“习马会”,保密功夫到家,于无声处响惊雷。两人会面,以两岸领导人名义,互称“先生”,分三个环节,分别进行吹风,共进晚餐等,安排用心透智慧。

信,信心也。一个基石,两种道路,选择不同,如同天壤。“习马会”向外界传递出强烈信号,如果没有一中基础、“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好局面将逆转,将崩塌。台湾无论谁上台,都无法闪躲。

狮城“习马会”,仿似围棋顶尖高手对弈,精心布局出强手,深孚两岸主流民意,影响深远。(完)

2015年11月7日下午,大陆领导人习近平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第一次握手,举行会面,坦诚交谈,就巩固两岸和平发展成果、推进两岸交流等问题交换意见。他们一致认为,应建立两岸领导人会面常态机制,努力使两岸和平发展的现状继续保持下去,使台海成为和平之海、发展之海。

这是66年来,两岸领导人第一次会面,会面在亲切、亲和的气氛中展开,引起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海内外同胞为两岸领导人勇敢迈出关键一步,而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光复,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同胞本应与大陆同胞一道,共建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因国共内战,这个美好愿望波折不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继承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和领土,国民党政权退据台湾。

蒋介石以中国正统自居,反对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在“一个中国”立场上国共双方有着相似的看法,使和平解放台湾成为可能。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直心系祖国的宝岛台湾。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主张,设想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东西冷战剧烈的时代,这个想法缺乏实现的外部环境。

因长期的政治对立与军事对峙,两岸人民很长一段时间是“老死不相往来”,浅浅的海峡宽过太平洋,隔阂日深。

随着东西方冷战趋于缓和,中美两个长期敌对的大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尽快实现“通商、通邮、通航”。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直想与国民党领导人会面,双方坐下来谈。1981年10月9日,胡耀邦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我今天愿以共产党负责人的身份,邀请蒋经国先生、谢东闵先生、孙运璇先生”等人,“亲自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和地方谈判”。邓小平还通过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传话给蒋经国,希望能与老同学见上一面。

蒋经国对邓小平的会面口信小心应对,害怕骤然调整两岸政策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在病逝前,1987年11月,蒋经国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毅然决然开放老兵返乡探亲,为两岸关系的改善开了一个小小的缺口。

经过两岸双方的共同努力,1992年10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商谈,就海峡两岸事务性(公证书使用)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达成“各自表述”、“一个中国”的口头共识。

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两岸授权民间机构领导人的会谈,达成四项协议。

为了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敌对状态,1995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提议:“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国是,也可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就是相互走走看看,也是有益的”。

李登辉对两岸领导人会面提出许多大陆难以接受的条件,如“要在国际场合”、“要以中华民国总统身份”等。为了避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大陆对台湾方面的过份要求没有答应。

2000年5月,代表民进党的陈水扁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两岸会谈的政治基础,两岸领导人也就失去了会面的前提条件。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国民党主席连战。双方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党交往事宜交换意见,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新闻公报。“胡连会”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60年来的第一次会面。

1979年以来,大陆积极倡议“三通”,通过经济交流来推动两岸民众的互动。经过近30年的努力,自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终于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两岸“三通”得以实现,两岸经济交流不断深入,海协会和海基会恢复商谈,签署了23项协议,各阶层的互动日益频繁。2014年两岸交流约800万人次,每天往来于两岸的航班近120多个。这为两岸关系的突破打下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民意基础。随着两岸交流进入深水区,需要扩大人员互动的范围与提高人员互访的层级。

两岸一家人,人员互动,就要常来常往,不应将两岸领导人的会面排除在外。两岸领导人共商和平发展的大计,是推动两岸保持良性互动的关键举措。由于台湾方面的严格限制,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的领导人从未访问过台湾。

代表国民党的马英九上台后,兼任国民党主席,反对台独,坚持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大陆领导人多次表示愿意与台湾领导人会面。台湾岛内的台独分子一再给两岸领导人会面制造障碍,西方大国也不愿意两岸走的太近。受限于多方面因素的约束,马英九对两岸领导人会面一直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提出在国际场合等要求。

化解历史分歧,铸剑为犁,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多年,与台胞接触频繁。他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强调“两岸一家亲”,“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

对此,马英九做出回应:“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如果两岸领导人要会面,一定是在我方有需要、人民能支持,同时是在一种对等尊严的状态下才有可能。”

两岸领导人会面的政治基础是“九二共识”。两岸领导人都有意会面,分歧在于具体的时间、地点、身份等问题。

为了台海的和平与稳定,正视复杂的两岸关系,两岸领导人怀着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担当,不计较身份、称呼这些次要问题,排除障碍,通过多次沟通,终于在新加坡会面。此乃第三地,既非大陆,亦非台湾,有“汪辜会谈”的先例。马英九已不再兼任国民党主席,此次会面,是大陆领导人与台湾领导人的会面,互称“先生”,体现了对等包容、相互尊重。时间是11月7日,马英九还有近7个月的任期。此时距台湾大选还有2个多月,国民党还是执政党。此次会面对台湾下一任领导人亦有示范作用。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关系经历66年的风风雨雨,冲突坎坷,走到今天,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第一次握手,成功会面,相见恨晚,互诉衷肠,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进程,将为两岸化解历史恩怨、共谋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探索出一条新路。(褚静涛中国社科院两岸关系专家)

【“习马会”将开启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先河,为两岸积极探讨构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开凿了新的空间。】

中台办、国台办主任张志军4日宣布,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张志军介绍,此次会面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是双方商定的。这是两岸政治分歧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

“习马会”的举行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66年来台海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展开“破冰之旅”,开辟了国共两党机制化对话的通道,而“习马会”将开启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先河,对巩固和拓展两岸关系,指明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将产生深远影响。

“习马会”得以实现,首先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次见证。过去7年多以来,两岸双方协商签署了23项协议,解决了事关两岸民众利益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全面直接“三通”,经济、文化、人员等各方面交流蓬勃发展,两岸关系达到了66年以来的一个高峰。两岸领导人会面得以实现,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自然结果,可谓“水到渠成”。

“习马会”的举行,也是巩固两岸和平发展成果的需要。今年5月,习近平在会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指出,“绝不能让来之不易的台海和平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得而复失。”“习马会”的务实安排,既体现了巩固和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也为两岸增强民族认同,增进政治互信开启了新模式。

对于“习马会”的举行,从台海两岸到国际社会,普遍乐见其成。台湾舆论认为,这将成为“两岸建立崭新关系的新契机”。可以说,台海两岸巩固和发展和平发展关系,而不是破坏和阻挠这一进程,具有广泛共识。当下,在台湾地区也存在一些“逢中必反”、试图绑架两岸关系牟取政治利益的杂音,“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也仍然是对台海和平的现实威胁。这进一步凸现了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必要性。

“习马会”的举行,为两岸积极探讨构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开凿了新的空间。而过去7年多两岸和平发展关系的成果则证明,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一政治基础,是构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的根本保证。无论未来台岛政情如何变化,这一基础都不容动摇。维护这一基础,应成为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使命。

本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

页面无法找到_篮球比分直播_球探体育比分-投注官网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